媒體關注
從十年成績單看京津冀協同發展之變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周年。這十年,京津冀牢牢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讓資源合理流動和配置,并通過協同創新實現生產力再造。
十年來,千年古都減量“瘦身”,實現人口控制目標,天津和河北發展更有活力。新華社記者近日深入一線調研采訪,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新變化。
在疏解發展中構建新格局
驅車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進入城區,映入眼簾的便是南中軸線。北京市豐臺區南中軸地區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史長誼感慨萬千:“這里曾坐落著幾十座服裝批發市場,如今已全部疏解完畢‘變身’科創中心?!?/p>
2023年末,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全面開園。走進園區,批發市場樓體結構依稀可見,取而代之的是近10萬平方米高品質產業空間,已吸引了包括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內的150多家企業落戶。
“一些重要文化設施將在周邊落地,批發市場疏解后的大紅門地區,才是真正打開了‘大紅門’?!北本┦胸S臺區發改委干部陳焰說。
作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北京市積極服務保障中央單位標志性項目向外疏解,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組合拳”。十年間,累計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超過2.5萬件,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業約32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城鄉建設用地減量130平方公里,實現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標。
“疏”,是為了更好地“進”。來自北京市發改委的數據顯示,十年來北京市高精尖產業新設經營主體占比由40.7%上升至66.1%,精準補建便民商業網點7700余個……
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需要跳出北京看北京,在更大的空間格局中加以考量。北京發揮“一核”輻射帶動作用,推動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兩翼”齊飛。
日前,北京林業大學校黨委副書記謝學文當選“感動雄安2023”年度人物。去年11月,北京林業大學雄安校區開工時,他已經在新區忙了600多天,從項目籌劃到設計方案獲批,謝學文全程參與?!靶@一天天拔節生長,融入國家戰略,這是一次重大機遇?!敝x學文說。
臨近春節,雄安新區啟動區塔吊升降、機器轟鳴。中國中化、中國華能、中國星網3家央企的總部大廈正在火熱建設中,中國礦產資源集團總部大廈正在進行開工準備;首批疏解的4所在京部委所屬高校雄安校區和1家醫院雄安院區項目已開工……
在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的雄安新區,中央企業已設立子公司及各類分支機構200多家。在這里,政務數據實現與北京市對接共享,支撐購房資格核驗、積分落戶、企業跨省遷移等場景應用,200多項事項“跨省通辦”……
截至2024年1月底,北京市級機關兩批集中搬遷工作順利收官。城市副中心與主城區“以副輔主、主副共興”的發展格局正有序形成,非首都功能承載力持續強化。
一些重點區域正在重點突破,從“協同”邁向“一體化”。國務院2021年印發《關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快建設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示范區執委會2023年9月正式掛牌運行。
在北京軌道交通22號線河北段神威大街站施工現場,機械車輛正緊張作業。項目負責人說,這是京津冀首條跨省域的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隔河相望變為“攜手同行”,通車后從廊坊北三縣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將實現最快9分鐘通達。
在承接轉移中重塑生產力
產業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支撐。十年來,京津冀重點承接平臺精準定位、錯位承接,一個個產業項目在地理位置的“大遷徙”中重塑生產力,形成承接地新的經濟增長極。
五年前,北京鑫華源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將加工制造業務搬遷到唐山市曹妃甸區,公司負責人王金浩帶領職工從此扎根曹妃甸。公司主要生產智能立體停車設備、礦用機械產品,是用鋼大戶。背靠唐山這個鋼鐵大市,就近采購讓企業原材料成本減少10%左右,綜合運輸成本減少15%左右。
河北精心打造一系列類似曹妃甸的重點承接平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十年累計承接京津轉入基本單位4.3萬余家。
渤海之濱,一座現代化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在河北滄州拔地而起,這里是北京生物醫藥產業外遷的重要承接地。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實行“企業在河北、監管屬北京”跨區域監管機制,目前已累計落地醫藥企業60家。
北京金城泰爾制藥有限公司滄州分公司負責人胡文秀說:“剛來時附近都是荒地,現在全是工廠。在這里,我們享受異地延伸監管政策,既省去了跨?。ㄊ校┺D移的審批環節,又保留了‘北京藥’的品牌效應?!?/p>
引得來,還要接得住,離不開服務功能的提升。滄州臨港經濟開發區生物醫藥招商局負責人說,他們建設了南開大學—滄州渤海新區綠色化工研究院等五大創新平臺,為落地企業創新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產業協同、人員往來,需要交通支撐。京津冀區域高鐵總里程達到2576公里,“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主要城市之間實現1小時通達;環京通勤定制快巴客運總量超100萬人次,同城化效應顯現。
在協同創新中激發動力源
十年來,京津冀攜手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共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并設立天津、通州、燕郊等分中心,加快創新成果孵化轉化。
近日,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發布了《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3》,2013年至2022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從100增長到297.6,年均增速為12.9%,而且京冀、津冀間創新指數的相對差距縮小。
不久前,一款用于清潔太陽能光伏板的新材料產品在天津濱?!嘘P村科技園發布。唱好京津“雙城記”,強化“北京研發、天津轉化”理念,讓昔日渤海之濱小漁村變身科技園。這里利用北京中關村和天津濱海新區創新政策疊加優勢,累計注冊企業約5000家,專利量已超2000件。
十年來,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2800億元,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累計設立分支機構超過1萬家。
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的河北京車智能制造基地,來自北京的設計圖紙,不斷變為一列列嶄新的地鐵列車并下線投用。滿城區以河北京車項目為中心,瞄準110多家京車上下游配套企業形成的產業鏈,規劃建設了20.18平方公里的軌道交通產業園。
2023年11月,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決定》,提出建立健全區域創新體系,協力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產業和項目疏解關鍵要解決好人的問題。京津冀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讓人們發自內心地產生認同感。
“以前最頭疼的就是出差看病,京津冀距離不遠,但換一個城市就需要重新備案一次,手續非常麻煩?!碧旖蛞患移髽I的采購員張先生說,現在三地間往返工作,看病取藥方便很多。
2023年,京津冀取消異地就醫備案,4900余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7000余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跨省異地就醫普通門診費用直接結算。
十年來,200多所京津中小學幼兒園與河北200多所學校開展跨區域合作辦學,累計成立15個跨區域職教聯盟、22個高校發展聯盟……
地相接、水相連、人相親,京津冀將不斷攜手書寫新的時代答卷。
新華社石家莊2月7日電